慢性病的野蠻生長,或與現代醫療技術有關
文/陳根
10月9日,世衛組織發布《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》,這份涵蓋了2000年至2019年的全球健康數據的報告顯示,在當前全球十大死因中,有7個是非傳染性疾病。其中,心臟病位列全球首要死因,同時,糖尿病和癡呆癥也進入前十。
事實上,過去20年來,盡管心臟病的年齡標化死亡率自1990年來下降了33.5%,但隨著發病趨勢變化,其仍然凸顯成為“頭號殺手”。自2000年以來,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了200多萬,2019年增至近900萬。
心臟病現占所有死因總數的16%。在新增的200萬例死亡中,一半以上發生在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。而歐洲區域心臟病死亡人數則有所下降,死亡人數減少了15%。
阿爾茨海默癥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現則躋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。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,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。2019年,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估計全球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,到2050年,這一數字將飆升至1.52億。
每3秒鐘就有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癥,目前每年的癡呆癥費用估計為1萬億美元,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翻一番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65%的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死者是女性。
此外,2000年至2019年,全球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70%,男性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80%。在東地中海區域,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一倍多,是世衛組織各區域中增幅最大的。
報告還發現,人類壽命有所延長。2019年,人類壽命比2000年延長了6歲多。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超過73歲,而2000年時還不到67歲。在人類壽命有所延長的另一邊,殘疾率呈上升趨勢。很大程度上,造成死亡最多的疾病和健康狀況也是造成健康壽命最大損失的因素。
可以看見,近年來,慢性健康問題日益嚴重。這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因素:
一方面,現代醫學的發展,使得診斷和治療出現了分離。終于,更靈敏的醫療技術設備,大量涌現的診斷理論和術語,對人的身體“深層”所迸發的前所未有的科學興趣,所有這一切使得從前不能被診斷的疾病得以診斷,然而,卻尚無有效的方法來治療這些疾病。
診斷技術的“進步”,造成了疾病的泛化。一切皆可“生病”,要么現在“生病”,要么有“生病”隱患,這早已脫離人的實際感受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恰恰是醫學的成功使人處在了疾病當中——醫學有能力憑借先進的技術作出診斷。
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的危險因素的增加!读~刀》曾列舉影響健康的十大因素,在中國范圍內,高血壓、吸煙、高鈉飲食和空氣污染是疾病負擔前四位的危險因素。此外,高血糖、高膽固醇、高體重指數、飲食中缺乏全谷物和蔬果,以及飲酒也都是位列前十的死亡危險因素。其中,近年來,高體重指數和空氣污染的影響程度上升最多。
《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》提供了數據供人們參考和了解以人類為單位的健康變化,這也對我們的生活具有指導意義。

圖片新聞
技術文庫
發表評論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暫無評論
暫無評論